“铜墙铁壁”背后的斗智斗勇——现代门将1v1时如何正确决策?

直播吧2022-05-31 10:58:48

看透足球
2022-05-31 10:58:48
+关注
点击加载图片

引言

雅辛曾说过,一位优秀的守门员,他不仅必须和其他场上球员一样全力以赴,还必须在困难时刻为全队解忧。

对于门将而言,球场上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困难的时刻有两个,一个是点球,另一个是1v1单刀。这两种场景比任何情况都要危险,一旦成功,换来的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即比分未变,更多的则是对球队士气上的极大鼓舞。

点击加载图片

黑蜘蛛雅辛

每位门将都会尽力做出自己认为的正确决策,但自己认为的正确决策是否就是球场最优决策呢?

本篇文章将会和大家探讨门将1v1时的策略。

现代足坛守门员在1v1单刀时会用到哪些技术策略?为了达到最优解并降低丢球概率,门将在1v1单刀时是否有扑救/封堵模型与数据来引导球员正确选择?

“铜墙铁壁”背后的斗智斗勇

现代门将在1对1的单刀时,较上世纪老派门将相比在应对策略和技巧上已经有了显著的“进化”。

老一辈的门将在策略上大多会选择弃门而出,采用直接扑向皮球的方式来终结对手的单刀。当然,也有一派门将会选择始终站在门线上,从不轻易出击。

点击加载图片

老派门将在策略决策上似乎更喜欢走极端,而并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多元化处理策略。因为这从某种角度上讲,它代表着门将的勇气。

同时,老派门将在处理单刀球的技巧上也相对单一,“武器库”里只有扑脚下这一种“常规武器”。

而进化后的现代门将,在比赛中则展现出了更多的智慧与全面性。

点击加载图片

现代门将在面对单刀时,首先需要考虑以下3点因素。

第1,进攻持球者是一人,还是有本方防守球员在身后跟随,概括来讲就是,来者是一人还是多人?

第2个考量因素是进攻球员带球的方向,是边路还是中路?

第3个需要思考选择的,是用什么方式化解对手的射门?是用扑救的方式,还是用封堵的方式来化解射门?因为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三点的判断是建立在第一点和第二点基础之上的,它存在着一个有方向的逻辑顺序。

点击加载图片

只有综合以上三点因素后再做出的判断,门将在比赛中才有更大的概率做出接近正确的最优解。

现代门将常用的4种1v1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跨学科领域的协作变得越来越多见。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为守门员在1对1时的动作进行分类评估。

首先,我们输入球员在比赛中射门时的静态图像,并把4肢、运动关节、稳定关节等位置的重要数据录入计算机。其次,通过计算机算法得出守门员的二维姿势评估,最后,再通过算法绘出守门员的三维姿势评估。

点击加载图片

收集海量的数据并重复了大量的工作后,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4种守门员在1v1时的状态集合。

第一,进攻型姿态(重心偏高)

第二,保守型姿态(中规中矩)

第三,展开封堵(面积最大)

第四,压迫型姿态(横向覆盖)

点击加载图片

守门员1v1时的4种状态集合

这4种姿态代表了4种模型集合,每一种状态集合都是根据千百场比赛中1对1单刀时,守门员的重心、关节位置、覆盖面积等多维度要素的具体数据的重合性而进行的归类。

但这4种类型并不代表具体的4种技术动作,因为球员做出相同技术动作也会有细小差异,因而被系统归到其他集合中。

说到守门员在1对1单刀时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动作,我们可以将它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点击加载图片

诺伊尔分腿封堵

第1类是扑救型,第2类是封堵型。

扑救型主要有横向覆盖(倒向一侧扑脚下),还有一种策略是等待反应扑救。

封堵型有两种,第1种是分腿封堵,又叫半劈叉跪挡,第2种是借鉴于5人制足球的K型封堵。

点击加载图片

这4种技术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如何在场上合理运用,帮助自己做到成功扑救,这显然已是一门足球细分模块的学问。

下面我们就通过数据统计和战术需要,来分析现代门将在比赛中如何正确选择并应用这4种常见的1对1技术策略。

点击加载图片

借鉴5人制足球的最新技术——K型封堵

K型封堵最早出现在5人制足球的比赛中,随着近年来11人制足球的发展,5人制足球的K型封堵技术也逐渐在11人制比赛中被门将们所接受、采用。

因为5人制的足球场相对较小,守门员也很少有大范围出击的需要,因此,5人制足球里的封堵技术一直走在足球领域的最前沿,有很多技巧值得11人制足球的门将去学习与借鉴。

除了K型封堵以外,5人制足球的X型封堵和半劈叉跪挡等技术都或多或少在11人制足球的比赛中被我们看到。

11人制门将和5人制门将的比赛场景有着很大差异,11人制门将所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所需要掌控的空间也更大,因此他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在场上做决策,到底是出击扑脚下,球还是留在近门柱做K型封堵。

点击加载图片

德赫亚的k型封堵

曼联门将德赫亚毫无疑问是K型封堵的专家,他的手脚协调能力十分出色。

德赫亚在比赛面对对方球员的1对1单刀时,会在合适的时机采用K型封堵。他的一个膝盖向下,另一个膝盖与它垂直,形成一个“K型”的屏障保护,同时双臂低位摆动。

很显然,K型封堵在面对边路的来球时具有更高的扑救成功概率。

两腿之间的间距不能太远,这一点是为了防止进攻球员在射门时打守门员的裆下球,同时守门员的膝盖不能与地面接触,这点要求是为了更好的二次扑救与移动,如果膝盖一旦挨到地面,那么守门员将无法快速起身,移动会严重受限,自然也很难完成接下来的扑救动作。

点击加载图片

K型封堵扑救概率图

上图是K型封堵的扑救概率图。它结合了门将技术动作与其所在位置的成功率之间的关系。

绿色是扑救成功率较高的位置,红色是扑救成功率较低的位置。

我们能够发现,K型封堵在比赛中非常适合边路来球的1对1,它不仅可以封堵禁区里近门柱的射门,同时在禁区外的边路来球也有很高的扑救成功率。

K型封堵在对方边路射门时(角度有限)对球门覆盖几乎是没有空隙的,同时它也能阻挡一些搓射的角度。这也是为什么德赫亚在面对边路1对1时能够有如此高的扑救成功率。

分腿封堵——门将对腿脚运用的集中体现

我们常说的分腿封堵技术通常有两种,1种是完全的劈叉分腿封堵,第2种是半劈叉跪挡封堵。

在11人制的足球比赛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半劈叉跪挡封堵,而在5人制足球中,守门员往往会采用全劈叉的X型封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

点击加载图片

5人制完全劈叉分腿封堵

在5人制足球比赛里,球门与场地都相对较小,门将的封堵扑救往往是一次性的,对手完成一次射门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二次射门机会的概率很低。

往往皮球被挡出之后就是界外球,或是被挡出的距离很远,因此他们采用全劈叉分腿封堵技术的前提是没有考虑到二次扑救的可能,因为一旦选择了全劈叉封堵技术,那么守门员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无法快速起身做出第2个连接动作进行二次补救。

点击加载图片

库尔图瓦进行1v1分腿封堵教学

但11人制门将就需要考虑到二次扑救和门将自身移动的敏捷性,因此他们会把全劈叉的分腿封堵进行改良,变成半劈叉跪挡的形式。

上身挺直,一个腿伸出去尽量地扩大封堵范围,另一个腿采用下跪的方式,尽量的封堵横向的射门角度。

点击加载图片

采用半劈叉跪挡的封堵方式,更多的是考虑到了二次扑救以及一次扑救未能成功后的快速起身。它兼顾了分腿封堵的优势,也能够满足2次扑救与起身移动的要求。

根据分腿封堵的扑救概率图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式的1对1技巧更适合处理中路的一对一射门,不论是禁区里还是禁区外,分腿封堵技术应对中路射门时均表现出非常高的扑救成功概率。

点击加载图片

分腿封堵扑救概率图

分腿封堵能够挡住球门两侧的大部分空间,但它的不足是缺少一定的高度覆盖,也就是说,在面对1对1射门时,采用分腿封堵方式的门将很容易被对手的搓射所击败。

对于这种缺陷,分腿封堵的方式在边路以及禁区外采用的话效率注定会不理想。

库尔图瓦、凯帕等门将在1对1时,就非常喜欢采用分腿封堵的方式

阿利松的成名绝技——横向覆盖扑脚下

毫无疑问,阿利松是整个英超联赛里1对1单刀扑救成功率最高的守门员。

这名巴西门神在1对1时的横向覆盖扑脚下技术给球迷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得益于阿利松出色的“门商”与惊人的爆发力,他的出击速度与对对方前锋带球方向的判断都极其出色。

阿利松一般在面对1对1单刀时,通常会选择将身体横起来在草皮上滑行扑救,阿利松的上半身双手扑向一侧,下半身双脚放在另一侧。这样的横向扑球策略和K型封堵与分腿技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双手扑向皮球的那一侧可以利用手部的灵活性去抓球,或去改变对方射门的路线。而双脚所留在的那一侧,可以封堵球门的另外一侧的角度。

如下图所示,切尔西的主力门将门迪就在足总杯的决赛上成功地运用横向覆盖铺脚下技术,封堵了利物浦边锋迪亚斯的单刀射门。

我们能够看到,门迪是利用自己的预判,先将自己的身体扑向了球门的远角,因为从概率角度上讲,右脚球员通常会在自己的左侧进攻时打远角,因而门迪大胆的选择了扑向远角。

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身体横了过来,将双脚留在了近门柱这一侧,幸运的是,正是门迪双脚所在的这一侧,成功封堵住了迪亚斯的这次射门。

横向覆盖扑救中双脚阻挡近门柱线路

同样的道理,2010年世界杯决赛,卡西利亚斯就利用相同的技术封堵住了罗本的单刀。

他也是双手扑向一侧,双脚留在另一侧,将身体最大可能地横过来覆盖更多的角度。

但卡西利亚斯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的双脚并没有并在一起,而是之间留有一臂的距离,有意无意之中就破坏了皮球的运行轨迹。

横向覆盖扑脚下的1对1单刀扑救技术更加强调并依赖于守门员的出击速度。

在短时间内接近射门球员,对射门球员形成干扰,缩小射门球员的射门角度,这是横向覆盖扑脚下1v1技术的关键。

点击加载图片

横向覆盖铺脚下技术概率图

如上图所示,我们不难发现,在横向覆盖扑脚下技术的概率图中,边路的成功概率要远远高于中路。

它和K型封堵有着相同的特点——对边路来球有较高的胜算,但同时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守门员双脚所在的一侧极容易被对方的搓射/挑射所击败。

同时它和K型封堵还有一大不同,横向覆盖铺脚下的扑救技术,在边路远端的区域也同样适用,而k型封堵则更加偏向于横向的纵深区域,在来到边路更靠近角旗区方向的远端区域时,k型封堵的“魔力”似乎就已经失效了。

点击加载图片

等待反应扑救——长距离单刀的首选

在1对1单刀时,大多数现代门将喜欢弃门而出和前锋队员争夺皮球。

但有一种情况,守门员站在门线上比离开球门主动找球的扑救成功率要高,这种情况就是面对长距离单刀,GK们留在门线前选择等待并反应扑救的策略往往比出击扑脚下的成功率要高很多。

点击加载图片

反应扑救策略概率图

如上图所示,这是等待反应扑救策略的成功概率图。我们可以发现,在禁区外产生的单刀球,距离越远,就越应该站在门前等待。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当一名球员从中圈弧附近开始带球形成1对1单刀时,如果这名球员的身后有回追的队友给予其压力,那么他只要来到了自己射程内的区域时,大多都会被迫提前选择射门。而这个时候如果门将离球门太远的话,极有可能面临着被对手选择吊射的风险。

而当前锋没有受到身后队友的压力时,他们则更有可能运球靠近门将,并将门将过掉打空门。

孙兴慜的长距离1v1

不论对手身后有没有本方队友的防守支持,在此刻选择大范围的出击并寻求与对手1对1都是高风险的决定。

除此之外,等待反应并扑救的策略可以让门将在门前的反应时间最大化,同时也不会让目标缩小。

因此,短距离的1v1单刀采用等待反应扑救策略并不合适,而长距离则更适合等待反应的扑救策略。

克鲁尔在面对孙兴慜的这次长距离单刀球,他并没有冒失出击,而是和身前的队友完成彼此的默契配合。

队友在拼命的回追过程中不断对孙兴慜的跑动及身体进行干扰,并成功的迫使孙兴慜向边路盘带,缩小射门角度,而不是直捣黄龙。

点击加载图片

克鲁尔自始至终都站在球门前进行位置微调,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反应

队友和门将彼此之间的配合在长距离单刀中会显得非常重要。

孙兴慜在面对身后防守队员高速回追的压力下,进入到禁区内的射门也略显急躁,同时克鲁尔自始至终都站在球门前进行位置微调,在这个过程中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反应。

全篇总结

“守门员这个位置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始终都是一支球队里最重要的角色,往往守门员的一两次失误,便会铸成大错,使一支球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训练成果毁于一旦。”

——黑蜘蛛雅辛

点击加载图片

门将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无法触球,他们全场比赛唯一的几次触球就极有可能影响比赛最终的走向。

一名真正的现代型门将应该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果断的决策力与有逻辑分析能力的大脑,而我认为有逻辑的决策则是“现代门将”最显著的标志。

再出色的运动能力,也无法弥补你站在不该站的位置。

点击加载图片

备注:文章4种技术动作的概率图来自剑桥大学哈里森的统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为它点赞,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专栏。看透足球:专业视角,更有情怀。

看透足球—专业视角,更有情怀
专题

更多资讯请下载直播吧客户端

评论载入中。。。